鼻過敏在中醫古籍《黃帝內經》中稱為"鼻鼽"和 "鼽嚏"等。"鼻鼽"指鼻流清涕,而"鼽嚏"即噴嚏頻頻並有大量清涕,都是鼻病常見症狀之一。

 

中醫認為鼻負責呼吸及嗅覺功能,與經絡有密切關係。

鼻為肺對外的門戶,氣體出入之通道。鼻之功能主要依賴肺氣的作用。肺氣調和,則鼻竅通暢,呼吸通利及嗅覺靈敏。督脈循行于鼻柱到鼻頭,而腎主督脈,腎經交匯于督脈,因此鼻與腎可相互溝通。脾胃乃血生化之源,鼻之功能皆賴以其生化之精氣濡養,方能發揮其正常活動。

依據中醫的病機,過食太多寒涼的食物會令人體內的濕氣加重,再加上溫暖潮濕的環境,造成體內的濕與熱相合,久則化燥傷陰,所以會有陰虛的症。

 

就中醫五行的病理,因肺、腎為子母之臟,病久了肺的病會連累到腎,而造成腎的病,因此過敏性鼻炎的患者會有腰酸、手足心熱、流鼻血等腎陰虛的證。

 

 

其他如打噴嚏、目鼻癢、頭痛、口乾、口苦、苔黃、鼻塞、流鼻水等症狀則屬於肝熱與肺熱的證。

 

 

在臺灣過敏性鼻炎患者的體質在中醫的辨證上以陰虛肝肺熱型居多,陰虛是病之本,肝肺熱是病之標。

 

 

 

中醫認為氣喘的發病,是外來因素作用於內在因素的結果。發病機理,主要在於痰飲久伏,觸遇誘因而發。當發作時,痰隨氣升,氣因痰阻,相互搏結,阻塞氣道,宣降失常,而出現呼吸因難,氣息喘促。

 

由於外感風寒,內傷生冷者,則為寒痰伏肺;由於平常屬陽虛體質者,則氣不化津,也致寒痰內伏,均表現為寒性氣喘。

 

由於平常屬陰虛體質,痰熱鬱肺,或寒痰久伏化熱而致者,則表現為熱性氣喘。

 

氣喘反覆發作,肺氣耗散,故在緩解期表現為肺氣虛弱。

 

肺與脾腎的關係甚為密切,依據中醫五行的理論,肺虛則脾氣亦虛,脾虛不運,則停濕生痰,痰濁上泛,則呼吸不利,故本病往往表現為時發時止,反覆不已。肺脾久虛,又可導致腎氣虛弱,腎氣虛則攝納失職,氣逆於上,更易引發氣喘發作。

 

 

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病因係人體正氣不足,以及濕邪所引起,治療上分急性、亞急性發作期、慢性發作期等階段。

從中醫的角度來看,急性、亞急性發作期常是風、熱、濕邪相合所造成,可泛發至全身,嚴重時濕熱將變成濕毒,患者將皮疹紅腫,滲水不止。病情拖久還可能轉為慢性濕疹化,多因病久傷血以致於因虛生風生燥,或由於人的脾胃虛弱,運化不佳,水濕堵留,進而就化為寒濕而致病。

oct070 / Xuite日誌 / 回應(0) / 引用(0)
沒有上一則|日誌首頁|沒有下一則
回應